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Section:TopicID=128}第一讲 浪子的比喻

 

(路十五1132

  在耶稣基督所讲过的说话里,有很长比喻。尤其在福音书里头所见的比喻,大多数都是些短谜语;例如马可福音三23:“耶稣叫他们来,用比喻对他们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一句短短的精警语,冲击人的思想,叫人推敲语句中的言外之音。又例如路加福音四23:“医生,你医治自己吧!”这样的警句确能发人深省。另有较长的比喻,又有直喻、暗喻和隐喻之分。马太福音十三31记载:“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然后引发一连串的比喻。然而比喻又可以感人故事的形式出现,我们今天所思想“浪子的比喻”就是其中之一例。通常,耶稣喜用比喻,不单祇触发人的思想,更是当头棒喝,使一个人从醉生梦死的现实里出来,走进天国的现实里去。

  浪子的比喻是大家所熟悉的,路加福音十五1124这一大段落里,都是讲述故事中的主角──“小儿子”。而本章的第一、二节经文亦已对耶稣之所以讲这比喻作出交代;原来耶稣基督与税吏和罪人一起之时,有一群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心里议论说:假若这人真是神的儿子,祂岂会违反犹太的律法和规例,与这些税吏和罪人一起呢?耶稣知道他们嘴里咕噜着甚么,于是讲了失羊、失钱和浪子三个比喻,然而,讲到浪子比喻时,耶稣特意表明祂来乃是为要召罪人,叫他们悔改信主,归入天国之内,因为这是 神交付祂的使命(参7, 10)。

  当耶稣说浪子的比喻时,税吏和罪人特别听得投入,因他们了解小儿子向在生父亲提出分家业的要求,是如何的顶撞,使父亲的心伤透。也许在某一段时期内,他们扮演着小儿子的角色;因着不认识神,忽略了耶稣基督所宣扬天国的福音。按解经家的分析;耶稣昔日的听众当中,不少是有钱人,正如这比喻中的父亲一样,拥有相当多的牛、羊、牲畜。按照旧约的规例,当父亲将家业的三分之一分给小儿子,而小儿子又能匆匆地变卖牲口,带着现金离家出走。除非他不负责任,贱价沽之,否则不轻易办妥这事。当税吏和罪人听故事至此,可能也同心的说“阿们”,因为他们也曾对他们的家庭,父兄不负责任,糟蹋了神的恩典,离开父家,沦为浪子。唯独法利赛人听这比喻,却是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浪子不识天高地厚,一掷千金,挥霍无度,把他所有的散尽之后,又遇着了饥荒。然后,他醒悟过来:是否就此饿死就罢了?一个远离父家,沦落到吃喂猪的豆荚充饥的人,煞是遭践踏,受咒诅的么?就在穷困与饥饿相煎下,他想起了父家的富足与及雇工的众多。税吏和罪人听此,不得不俯首说“阿们”。因为当他们浪荡天涯,而耶稣进到他们生命之中,叫他们知道本是属乎 神的;只要醒悟过来,就能够回归父家。“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罢’”。(18)这可说是小儿子简短的悔罪祷文,当父亲看见这小儿子醒悟回归,很高兴的收纳他。税吏和罪人听这浪子的比喻无不认同,相信每位弟兄姊妹读这比喻的前半部,也许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就是远离神,拒绝神,浪费神的恩典。

  德国有一位研究耶稣比喻的学者认为:祂所讲的比喻都像攻击性武器,尤对法利赛人和文士那尖锐而富争辩性的时刻,每每用比喻来教训人,责备人。小儿子归家,得到父亲盛大欢迎,大儿子就恼怒生气(2532)。大儿子虽从未离家半步,但却极不了解为人父亲的心境,反而暗里怪责父亲懦弱失威;他毫不谅解一个伤心的父亲为何拥抱一个回头浪子,为何宰杀肥牛犊宴请全村的人吃!其实,无论儿子如何叫他伤心难过,只要肯悔改,父亲永远愿作慈爱的父。然而,法利赛人竟像这大儿子一般,当有罪人离开罪恶,回转归向成为父神的儿女时,他们竟千方百计的顶撞耶稣,拆他的台;完全不能明白父神的慈爱。今日,我们能否明白天父的心意:祂对教会,我们个人的生命和事奉,又有甚么要求?我们也许不明白,也许明白了却没有实行祂的吩咐,求神鉴谅!小儿子重返家园令父亲老怀安慰(24,27,32)。然而,唯有大儿子是最不高兴的(30),倘若说比喻中那毫不孝顺的小儿子是浪子,则那拒绝去宽恕和接纳弟弟的兄长,又何尝不是个没有离家的“浪子”?

  有一次,我读到张晓风的文章,文中题到一件琐事,述及一个小偷夜间到牧师的寓所偷窃,连牧师的裤子也偷去了。第二天,牧师的儿子发现了就跑去告诉父亲,那料父亲说:由他罢,反正裤子多着呢?张晓风于文章末附上这么一句:“原来在爱里,连小偷也不能够存在!”今天,让我们来抚心自问:如果 神将救恩透过耶稣基督,无条件地给予我们,那还有些甚么人是我们可以拒绝去爱的呢? 神愿意我们明白:用祂的爱去包涵所有的人。

  在小儿子决定要重返父家的时候,他有以下的一段祷文:“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1819)。当父子二人重逢的一刻,小儿子还未来得及讲父亲把他当作一个雇工,父亲已经吩咐仆人立时把他的衣饰给他戴上,用行动证明要他回复儿子的身份(2324)。大儿子对此反应甚为激烈,就是说他为父亲服事了这么多年,却没有得过些甚么好处(29)。大儿子虽从不曾撇下父家,不顾而去,却从来把自己视作工人一般。保罗昔日常自视为神的仆人,却永不忘自己亦是神的儿子,不过服事主的时候却心存谦卑,好像仆人服事主人一样,既深知自己属乎主,所以存着欢喜快乐之心去行。

  其实这比喻的中心人物是谁?圣经说:“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开始时讲及的这个人,正喻表着天父,小儿子代表我们过去的生活,大儿子却表征着我们现今的面貌。故事中令父亲最伤心的是,他得回了小儿子之后,竟又失去了大儿子。大儿子回到家中,听到欢喜作乐之声就恼怒父亲,要父亲来劝他(28)。直到故事的尾声,我们仍不晓得大儿子有否回心转意,进到屋内,与家人同乐。长子到底有否应父亲的呼召冰释前嫌呢?但这比喻肯定要对我们说:就算你从没有离开父家,却不明白天父心意,都要回转过来;学习去爱,去事奉,去回家,因为父亲依然在等待。倒过来说,若比喻中没有父亲的角色,则浪子又岂有家可回呢?那长子又焉有人劝他回家呢?故事中有一位父亲,他受的委屈极大;长、幼两子都同是他所生所爱的,他一直在等待,等得幼子回头,如今又要等大长子回转,入内与众人共聚欢宴。

  相信大家还记得,当小儿子向父亲要家产时,为父的就默然不语的把家产分给了他(12)。当小儿子知错回归时,他又跑上前去拥抱他。这是难得一见的父亲形象,他是否失去了父亲的尊严,因着大,小两个儿子、他是否在人前已经丢尽面子?各位,天父差遣祂的爱子到世上来,被人讥笑、辱骂,鞭打、迫害和吐唾沫,似乎是丢脸的、柔懦的,毫无办法的。甚至主耶稣钉身十架的时候,人群讥诮祂,除非祂从十架下来,方能证明祂能够救人和自救。然而,耶稣没有应他们的要求,祂似乎无能为力地挂在木头上,与此同时,祂却有能力地大声向神祷告说:“父阿,赦免他们!”当这浪子回家去,家中却又生发一个“浪子”来,然而,那慈爱的父亲仍旧在等待,等待我们回转。今天,我们是这浪子的写照吗?请记着,天上的慈父仍然在等待。──  褚永华《耶稣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