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三章 旧约的正典与旁经

 

{\Section:TopicID=128}壹 前言

  在圣经中现有的三十九卷旧约,基督徒虽然相信、承认并接受它们都是 神所默示的(提后三16),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 神的话来(参彼后一21),是为耶稣基督作见证的(约五39)。然而这些经卷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乃是 神藉着不同的人,在他们不同景况的时代中写出来,历经人们的收集编订,才成了今日的样式。

  在漫长的旧约年代中,以色列人当然有不止这三十九卷的著作。为甚么其它名著当中,有些是满具宗教热诚的,有些对历史的背景有详尽的叙述,有些是文意高雅而极有道德教训,却都没有被列入在旧约正典之内,其理由何在?相反的,有些经卷完全不提 神的名号,从今人的眼光看来,甚至违反人权、充满了不道德和暴行的记述,却又被收集在旧约正典之中,原因又是甚么?

  耶稣降世并为世人作成救赎的工作以后,基督徒透过耶稣和门徒的见证,从今日的眼光来反观旧约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毫无疑义的说,圣灵感动人写作圣经和收集旧约正典的标准,是和救恩有很大的关联;凡是否与救恩有关的数据,就是列入正典与否的取舍标准。这意思就是说,基督徒是以作品的内容来定其正典与否的地位,而不是用甚么外在的形式作标准。可是,在审阅全部旧约经卷以后,我们发现其中也颇有与今日基督徒的观点相左之处。何以这些资料又会被收集在圣经之中?

  事实上,旧约原本是犹太人的圣经,并且今日还是犹太教视为信仰与生活的准则之不可更易的权威。因此,若要解答上述的各种问题,我们就不能单从基督徒的观点来看,而不能不要去探讨一下犹太人对圣经的画分,并其对正典的观点,然后才能明了今日基督教会对旧约正典的看法,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先,我们也须了解正典与次经及伪经的分别。

 

贰 正典与次经及伪经的分别

  凡深入去研究库穆兰文件的人,对旧约圣经的正典问题,都可得到这么一个印象:在主前第二世纪至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陷落前,似乎还没有所谓“正典”与“旁经”的明显分界线。律法书和先知书,因着其本身的内容,已经获得了犹太教的特别尊崇。其它的著作像诗篇、箴言和约伯记,也已得到犹太人的特别重视。至于另外的一些作品之是否被尊为神圣不可侵犯之书的问题,明显的仍在浮游不定之间。

  旧约正典是指现有的三十九卷旧约圣经。它的画分和形成,我们将在下面一节来讨论。除了这三十九卷以外的犹太人的著作,特别是指主前二百年至主后二百年间,在巴勒斯坦用希伯来文或亚兰文写成的,以及在亚历山太以希腊文写成的著作,凡其内容与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信仰有关的,除了前章所讲的“辅助了解旧约的文献”以外的作品,都被列入旁经之中。

  虽然好些近代的学者,主张凡正典以外的前述著作,都列为“旁经”,而不画分为“次经”与“伪经”。但因部分旁经曾在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中出现,有些并收集在主后三八二年耶柔米(Jerome, 347420)受命翻译的拉丁文武加大译本(Vulgate)中;甚至一九五六年出版的法文耶路撒冷圣经(La Bible de Jerusalem),以及一九六六年出版而将梵谛冈第二次大公会议(196265)的决定加以考虑的英文耶路撒冷圣经(The Jerusalem Bible),都有十多卷旁经列入在内。为这原因,我们还是从传统的方式,将旁经分为次经与伪经来讨论。次经是指曾在上述各译本中出现,而不列在希伯来文正典的经卷;伪经是那些既不在希伯来文正典,也没有列入上述各译本中的作品。我们承认,在书卷的内容和历史的考证,以及与新约圣经的关系上(有些新约经书就引用了我们所认为是伪经的),这分法都不符理想,但为讨论方便起见,我们就只好从权处理了。

{\Section:TopicID=130}一 次经

  次经在英文是 Apocrypha。这字是源自希腊文的 apokruphos ,本义为“隐藏”的意思。这字原与爱色尼人(Essenes)的团体有密切的关系,且原本是有极高的荣誉的。因为按当时流行的意见,认为律法和先知,以及诗篇上的话,是给普通人读的;而那些“隐藏”的书,却不但有特殊的权威,也是隐秘教义的源头,并且惟有智慧人才能阅读而明白的。(参以斯得拉肆书十四464246)可是,在耶路撒冷于主后七十年陷落后,这些原先认为“不致玷污人手”的书,却因其数目越来越多,又有些是犹太基督徒的作品,有些是希腊化的诺斯底派的作品,有些竟是荒诞不经的作品(参看“二 伪经”{\LinkToBook:TopicID=136,Name=二 偽經}),而被犹太教的拉比们定为是不法的书。既是不法的,就应当予以“隐藏”了。发展到后来,因为认定 Apocrypha 对犹太教有害处,以致在犹太人中就把次经看成和“伪经”及“异端”为同义词了。

  犹太人的这种态度,也逐渐的反映在基督教古教父的教训上。主后头两个世纪的古教父,例如:坡旅甲(Polycarp c.a. A.D.70168),爱任纽(Irenaeus ca. A.D. 120202),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ca. A.D. 150215)和特土良(Terullian ca. A.D. 160220)等,都很随意的引用这些经卷来支持他们的论说。可是,第三、四世纪的古教父,像亚他那修(Athanasius ca. A.D. 297373)和鲁非诺(Tyrranius Rufinus ca. A.D. 345410)等,却认为这些是有害而不应阅读的作品了。另一方面,翻译旧约为拉丁文之武加大译本的作者耶柔米,则主张这些不在希伯来文正典,却包含在希腊文和拉丁文译本内的作品,应仅仅使用之为教化(edification)之用,而不可为肯定教会的教义之用。耶柔米的这种主张,不但为天主教(主后三八二年的罗马会议)和东正教(主后六八二年的康士坦丁堡会议)所接受,也为十六世纪后的基督教各派在原则上所同意。路德所译而在一五三四年出版的德文圣经,也把这十多卷次经列在旧约正典之后,并附加说明:“这些书虽不与圣经同等,仍然是有用和良好的读物。”圣公会于一五五三年出版的四十二信条和其后于一五六三年减为三十九条的信条中,都申明次经的阅读,可作为生活的榜样和礼仪的教训,但不能用以建立教义。因此,一六一一年出版的英文钦定本圣经,亦附有次经在其后。十九世纪起,英国有一强烈反对次经的运动,以致自一八二七年起,英国圣经公会便把次经剔除在现有的基督教圣经之外。创立于一八一六年的美国圣经公会,则从未将次经列入圣经中。天主教于一五四六年开始所举行的天特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除了以斯得拉壹书、贰书(即伪经中的以斯得拉叁书和以斯得拉肆书)和玛拿西的祈祷之外,重新肯定次经在正典中的地位。但却称之为“亚经”(Deuterocanonical),而将 Apocrypha 一词当作旁经,即我们所用以称呼为“伪经”的。

  有了以上的背景,我们现在可以画分五个项目来将全部次经简介如下:

{\Section:TopicID=131}甲 史传作品

  次经中极富历史参考价值的,有玛喀比传上卷(I Maccabees)和玛喀比传下卷(Ⅱ Maccabees

  1. 玛喀比传上卷(I Maccabees 玛喀比的本义是铁锤。原先是用在率部战胜安提阿哥四世(Antiochus Ⅳ),而于主前一六五年恢复圣殿崇拜之犹大的,其后犹太人转用于通称哈斯摩年(Hasmonaeans)整个家族。这本书是描写犹太人怎样在哈斯摩年众弟兄的领导之下,向叙利亚的西流古王朝争取自由的斗争历史。全书共分十六章:首章引述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东征和继承他的将军们所建立的一些王国,并安提阿哥四世即位及其逼迫犹太人的信仰之种种暴行。次章记叙祭司玛他提亚(Mattathias)于主前一六八年起义,反抗西流古王朝。第三至十六章则描述在玛他提亚的三个儿子犹大(166160 B.C.)、约拿单(160142 B.C.)和西门(142134 B.C.)之领导下,争取自由的战争,收复耶路撒冷,重建圣殿,获得宗教的自由,且建立了独立的犹太国。

  玛喀比传上卷的原著是希伯来文,但仅有希腊文译本得以流传。作者无疑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约写成于主前一百年,目的在描述犹太教怎样于逼害中,仍能靠着 神的帮助与眷顾,而得保存于世。

  2. 玛喀比传下卷(Ⅱ Maccabees 这本共有十五章的玛喀比传下卷,并非接述玛喀比传上卷的著作,而是与玛喀比传上卷平行的叙述,由安提阿哥四世之前西流古四世(Seleucus Ⅳ)逝世(175 B.C.),至主前一六一年犹大玛喀比战胜尼加诺尔(Nicanor)为止。因此全书的主要部分(四7~十五36)实际是和玛喀比传上卷一至七章所讲的是同一件事。但本书的原著是希腊文,著作的风格亦似希腊的作者;而作者对圣殿极度崇敬,且表明著作的动机在于宗教和教育;要求读者对律法尽忠,虽遭杀身之祸亦有复活的盼望。因此,作者可能是住在亚历山太的犹太人,大概在主前一二四年至主前五十年间,就已写成。开端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寄给住在埃及之侨胞的两封信,劝勉他们遵守献殿节(一1~二19),接着(二20以下)就说明本书是古利奈人耶孙之五本史书的撮要,并其写此书的方法。这本书明显的是为亚历山太的犹太人而写,目的是要他们和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团结一致,为他们的宗教与政治的自由而奋斗。

{\Section:TopicID=132}乙 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通常都不理会历史和地理的实在性。多比传和犹滴传就是这样的一种。举例说,多比传中的多比在所罗门王逝世那年,即主前九三二年,是年轻人(一4),后来离开拿弗他利支派而被带到尼尼微。按一章五和十节所述,应是主前七二一年,而在十四章五节以下却暗示他的儿子多比雅于尼尼微陷落时(主前六一二年),仍然生存!同书五章六节以下讲到拉哲斯(Rhages)到伊克巴他拿(Ecba Tana)只有两天的路程,而实际却相隔差不多二百英里;书上说伊克巴他拿是平原,实际却在海拔六千英尺的高原上。犹滴传亦是如此。一章一节说尼布甲尼撒是统治亚述尼尼微的王,事实上尼布甲尼撒却是巴比伦王,而尼尼微已被其父尼布波拉撒在主前六一二年毁成废墟。四章三节和五章十九节却提到犹太人从被掳之地归回,那应是波斯的时代。而故事中的主帅却仍然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得力助手!虽然有这些缺点,但因小说内容在宗教上和道德教育上有启迪作用,这两本书仍然甚受欢迎。

  3. 多比传(Tobit Tobias 全书共十四章,开卷即叙述拿弗他利支派的多比,自幼敬畏 神和忠于律法,被亚述王掳至尼尼微后仍然如此。他早年发达,却冒死也埋葬遭西拿基立王所屠杀的同胞。这位敬虔的人却不幸失明。虽受妻女嘲笑仍忠心信仰 神(一1~三6)。另一位敬虔的犹太女子撒拉,住在玛代的伊克巴他拿,结婚七次均为恶魔在洞房之前将其丈夫杀死,而她却毫无怨言的仍然赞美 神(三715)。这两个人虽然都求 神早让他们离世,而 神却派天使去营救他们:天使变成人来伴同多比的儿子多比雅到玛代,藉烧鱼的心与肝而使多比雅与撒拉成亲时将恶魔逐出。多比雅偕同新婚之妻回到尼尼微,又藉同一鱼之胆治愈其父的盲瞎症(四章至十一章)。多比和多比雅欲向那位旅途伴侣报答时,他才表明自己是天使;多比乃唱诗感恩和预言耶路撒冷被毁和末后要复兴(十二章至十三章)。末章是多比劝其子迁住玛代,因那鸿(有古本作约拿)先知预言尼尼微将毁。多比夫妇死后,多比雅夫妇即迁往玛代与岳父母同住,至年高寿迈而死。

  这本书原用亚兰文写成,大概是主前四世纪至二世纪之间的一位侨居埃及的犹太人所写。

  4. 犹滴传(Book of Judith 全书共十六章,头三章所记是亚述王尼布甲尼撒战胜玛代后,派其主帅去攻打未曾参与对抗玛代的各族。四章至七章叙述以色列人刚从被掳之地归回,重新奉献了圣殿;因怕圣殿被污而决心抵抗入侵的大军,却在伯多利亚(Bethulia)被围,水源切断而陷入险境。八章至十三章表明以色列人决定投降时,美丽的寡妇犹滴出现,申斥众人的懦弱和鼓励他们信靠 神。她祷告后,自愿去到敌营。以美色使敌军主帅酒醉而欲占有她,但却为她所杀。敌军在群龙无首下败退。十四章至十六章描写亚扪人的一位将军,因犹滴的作为大受感动,因而受割礼归入犹太教,以及犹滴对 神的颂赞,并她日后如何贞洁生活,直至一○五岁逝世,而备受人的尊敬。

  本书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大概是在主前二世纪玛喀比争取自由时代的作品。

{\Section:TopicID=133}丙 正典外传

  有些次经,是根据正典中一些名人的逸事而写成的作品。这些作品,现今在天主教的圣经中,除巴录书和耶利米书信另列一卷外,其余的都附入于各该名人的书卷中,就是在但以理书和以斯帕记里面。

  5. 巴录书(Baruch)和耶利米书信(Letter of Jerimiah 这原本在希腊文是两卷书,却因武加大译本、马丁路德的德文译本和近代的法文和英文耶路撒冷圣经,都合成一卷(将耶利米书信放在巴录书的第六章)的缘故,而合并一起讨论。巴录书的开端(一114),叙说尼利亚的儿子巴录在约雅斤被掳的第十五年,在巴比伦写此书并大声向约雅斤及同时被掳的犹太领袖与同胞宣读,以致后者集钱送往耶路撒冷,要求为巴比伦王及被掳的犹太人献祭祈祷,也在节日朗读此书。其后各章节包括被掳者痛悔的祷文(一15~三8),训诲性的智慧诗(三9~四4),耶路撒冷的哀诉和盼望(四5~五9)。第六章是耶利米书信,是仿照耶利米书廿九章中先知致书被掳之民的形式而写成,内容主要在儆告偶像崇拜和对偶像的嘲笑。

  从耶利米书四十三章六至七节,可知耶利米和巴录都被杀害省长基大利的叛民带到埃及,因此巴录并不在被掳到巴比伦的民中。学者对这两篇的作者和著作日期虽多有揣测(多数认为约在主前一百年),但均无法确定。

  6. 亚撒利雅的祷告(Prayer of Azariah)和三童歌(Song of Three Youths 但以理书二章四节下半段至七章廿八节,原用亚兰文写成。但在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和狄奥多田(Theodotion)译本及叙利亚译本中,于但三章廿三节之后却插入了两段合共六十七节的经文。首段用散文说明三个被扔在烈火窑中的少年人,行走在火焰中称颂赞美 神,以致亚撒利雅站着祷告(2425)。这诗体文的祷告是对真神的恳求、认罪和祈求怜悯施恩拯救(2645)。内容明显的好像玛拿西的祈祷(参见“13. 玛拿西祷言”{\LinkToBook:TopicID=135,Name=戊 崇拜禱文})一样,是一种崇拜的祷文。接着又用散文说明王的众仆人加油添柴在火窑中,却为天使将火焰搧在窑外烧死迦勒底人,而窑中却如风露带来之凉爽,以致三少年同声歌颂(4651)。歌词的内容是一首赞美上主的诗歌(5290),可能来自古老圣殿的节日崇拜仪文的一部分。因此,这两段经文的作者和著作的年代,都无法予以确定。现有的形式大概在主前一三○年编成。

  7. 苏撒拿传(History of Susanna 这现今于七十士译本和武加大译本均附在但以理书后,作为第十三章的苏撒拿传,在希腊文的狄奥多田译本却置于但以理书的前面,且经文较长。内容是讲一个敬虔的犹太妇人苏撒拿,为两个长老垂涎美色不遂,被控犯了奸淫而遭判死刑。但以理却藉机智的询问而洞穿两个告状者的虚假,使他们受到应得的刑报。这是犹太人在宗教教育上,注重妇女贞节和表明 神会拯救敬虔之妇女的教训。著作的时间和作者,均无从可知。

  8. 比勒大龙书(Bel and the Dragon 这是希腊文的七士士译本和狄奥多田译本均附在但以理书之后,作为第十四章的两段讥讽偶像崇拜的故事。七十士译本且标明是“取自利未支派耶数的儿子哈巴谷的预言”。头一个故事叙述巴比伦比勒的祭司,私吞每日献给偶像的祭物,却使王以为是给比勒吃掉了。但以理设谋揭穿了他们的败坏后,王杀了这些祭司,并毁了庙宇和偶像(122)。第二个故事是巴比伦人所崇拜的龙,给但以理用不能消化的毛发与沥青脂油喂食致死,正如他对王所说可不用刀棒杀死牠(2327)。巴比伦人因为他们的偶像,比勒和龙均为但以理所破,故此大怒而逼王将但以理交出,否则就要弒君换朝。王逼于无奈,只好将但以理交给他们(2830)。众人将但以理抛入有七头狮子的坑中六昼夜,上主却用天使引导犹太的先知哈巴谷,将食物供给未受丝毫损害的但以理。第七日王哀伤来到狮子坑口,却见但以理仍然活着。于是救起了他。又将谋害但以理的人抛入狮坑,他们随即给狮子吃掉(3142)。

  这卷书的作者和著作时间,同样无从稽考。

  9. 以斯帖补篇(Additions to Esther 耶柔米的武加大译本和马丁路德的德文译本之以斯帖记,均有第十一至十六章。这些章篇是将七十士译本的以斯帖记的片段增补列在一起的。现代的耶路撒冷圣经又恢复七十士译本的形式:将第十一章二节至十二章六节有关末底改的梦和谋害亚哈随鲁王的片段,放在斯一章之前;在斯三章十三节之后,插入十三章一至七节有关王要杀戮犹太人的谕旨;斯四章十七节之后,插入十三章八节至十四章十九节有关末底改和以斯帖的祈祷;斯四章八节之后,插入十五章一至三节关于末底改要求以斯帖见王的话;斯五章一节之后,断断续续地插入十五章四至九节,关于以斯帖见王的细节;斯八章十二节之后,插入十六章一至廿四节,有关王的第二道谕旨,使杀戮犹太人的命令成了保护犹太人。此外,在斯十章三节之后,插入一个增补关于末底改对他自己的梦的解释;最后加上十一章一节,说明以斯帖记的希腊文本带至埃及的人和时间。

  这些补篇,也和以斯帖记一样。无法知道写成的年代。

  10. 以斯拉续编卷上(I Esdras 拉丁文的译本有以斯得拉壹书、贰书、叁书和肆书。壹书相等于希腊文的以斯拉续编卷下一至十章,就是现今的以斯拉记。贰书相等于希腊文的以斯拉续编卷下十一至廿三章,就是现在的尼希米记。叁书相等于希腊文的以斯拉续编卷上,就是我们在本段要讨论的一本。肆书相等于其它文字译本的以斯拉续编卷下,却没有列入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圣经中,故被打入伪经之列。我们将在“伪经”中加以讨论。一五四六年的天特会议既没有将拉丁文的以斯得拉叁书和肆书列入亚经中,所以这两本书也不在现今的耶路撒冷圣经中出现。

  以斯拉续编卷上实际是对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的解释和续篇。全书共有九章:开端叙述约西亚王的改革,耶路撒冷之陷落和圣殿被毁,以及因古列王的谕令使犹太人首次归国(一1~二14);其次讲到第二圣殿要延迟兴建的原因(二1526);接着是大利乌王的三个侍从竞论宇宙间最有势力的一位。首两人认为是美酒和国王。第三人是所罗巴伯,他却以女人加上真理为答,而获王的喜欢。他便借机要求王让他回耶路撒冷完成重建圣殿的工作(三至四章);所罗巴伯领导回国的人筑坛,立圣殿根基以致落成和庆祝逾越节(五至七章);末后讲到以斯拉回到圣城,向百姓念诵律法书和要求弃绝外邦妻子及她们所生的子女(八至九章)。事实上本书大部分的材料,散见于历代志下卅五至卅六章,以斯拉记各章和尼希米记七至八章。因此,这本书的作者,也可能是写作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的作者。

{\Section:TopicID=134}丁 智慧文学

  次经中的两卷智能文学作品,在尊崇智能和对日常生活的训诲上,与正典中的智慧文学甚相类似。但在次经中,因为犹太教正受到希腊化攻击的危险,所以明显的包含了护教的态度和争辩的形式。

  11. 传道经(Ecclesiasticus 主前一九八年,巴勒斯坦开始受叙利亚的西流古王朝统治,对犹太人施行希腊化的政策也随即产生。就在这段期间的头十年代,西拉子耶稣(Jesus ben Sira)写成了他的智慧书(中文次经全集依据希腊文本,译作“便西拉智训”),拉丁文则译为“传道经”。本书的原作是用希伯来文。作者的孙子于主前一三二年迁居埃及,两年后将此书翻成希腊文。这是一本类似箴言,而以理性来指导日常生活的训诲集。全书除译者序言和末一章的附录外,共有五十章之多。它的内容和箴言、传道书等智慧文学之最大不同处,是使智慧与律法认同;以遵守律法为智慧的完成。作者非常着重与神立约的教训,也高抬祭司的职分,却不重视弥赛亚降临拯救的盼望。但在新约时代,不但雅各书借用了很多这本书的表达形式,也是在教会的崇拜仪文中,其被引用次数,仅次于诗篇的一本书。故此,这本书对早期的教会,有很大的影响。

  12. 所罗门智训(Wisdom of Solomon 本书虽然没有明言作者的名字,却在七章七至八节及十二节暗示为所罗门王,并且以王的身分(七5,八915)向一些同作王的人说话(六11521),所以传统认为是所罗门王的作品。明显的,作者是一位献身事奉列祖之神的犹太人(九1),并且以属于圣民为荣(十15)。全书诉说历史时,亦不忘出埃及的事迹。可是,在其引用经句时,却以七十士译本为主,原著亦以希腊文写成,并多攻击动物崇拜,文辞多用抽象语句,思想含有柏拉图的二元论等等,在在显明他必是住在埃及及亚历山太的犹太学者。因此,有人就认为作者可能是亚历山太的斐罗(Philo 20 B. C.A. D. 54)。然而,斐罗以寓言释经法著称,其哲学着重于洛格斯(Logos)的空想。这两点都不见于本书。且全书毫无表达受过斐罗著作的影响。因此,一般学者都鉴定本书约写成于主前一世纪的前半叶。全书均以诗体文写成,共有十九章。首五章指明智慧在人的命运上的作用;第二段述说智慧的来源和本质,以及获得智慧之道(六至九章);第三段则赞颂智慧与 神在历史中对选民的作为(十至十九章),但插入了一长段申斥偶像崇拜的败坏(十三至十五章)。在新约中,约翰和保罗的著作,都有好些地方受了这卷书的影响。

{\Section:TopicID=135}戊 崇拜祷文

  13. 玛拿西祷言(Prayer of Manasses 这篇诗也和正典外传一样,是根据历代志下卅三章十八节,由一位不知名的诗人所写的一篇悔罪祈祷诗。这诗曾被编入崇拜诗歌集(Canticles)中,而附录于一些旧约希腊文抄本的诗篇后面。历代志下卅三章十至十三节曾提到玛拿西不听上主警戒,上主使亚述王攻击他,掳他到巴比伦后,才在急难中自卑恳求 神,上主允准他的祈祷,始得归回,重坐国位。这篇祈祷诗包含了求告、认罪、求赦、许愿和荣归主颂。文词朴实而恳切,是一首类似诗篇中的认罪诗。原著为希伯来文。大概作成于主前第一世纪的前半叶,即在诗篇集成之后。天特会议既决定将此诗从亚经中剔除出来,故此近代的天主教圣经,也就没有编入这篇诗。

 

二 伪经

  伪经(Pseudepigrapha)的原意,是假名冒写的作品。他们之所以要伪冒古代名人的著作,为的就是要引起当时的人之注意和重视。在主前第二世纪至主后第二世纪,有很多这一类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主要的多以启示文学的形式出现。为便于讨论起见,我们仅选取一些较与时代背景有关,并对新约圣经或教会有些影响的伪经,用其原著的文字作分类,简介如下:

{\Section:TopicID=137}甲 以希伯来文著作的伪经

  1. 十二列祖遗言(The Testament of Twelve Patriarchs 这是仿照雅各临终的祝福(创四十九章),约书亚遗命(书廿三至廿四章),及大卫遗命(王上二章)而写成的讲章形式的遗训。全书分十二段,每段分述雅各的十二儿子中的一子临终时吩咐众子到床前,向他们叙说自己的生平,警告他们勿陷入某些罪恶,紧记遵行某些道德,预言他们将陷入的罪恶、刑罚和末了的救恩,然后才去世,并被葬于希伯仑。其中尚有部分以自己所犯的罪过作鉴戒,而勉励忠于律法和爱 神爱人。书原先可能是主前二世纪,在犹太会堂论到十二先祖的讲道(因此亦可能以亚兰文写成),到主后二世纪前后,经基督教会的使用和增补,才成为现在的形式。这书虽未列入正典或亚经,亚美尼亚教会(Armenian Church)却直到中世纪,仍在崇拜中有时宣读这本书中的训言。

  2. 所罗门的诗篇(The Psalms of Solomon 这本包含十八篇诗的崇拜歌,可能是主前七十年到四十年之间,由好些不同作者写成的。之所以用“所罗门的诗篇”为标题,大概是为要与正典上的诗篇有别。因为传统上以旧约的诗篇为大卫所作。诗的内容不但合于庞培(Pompey, 10648 B. C.)将军于主前六十三年攻下耶路撒冷,并吞巴勒斯坦,而立希律为犹太王的背景,也切近当时法利赛人反对撒都该人的情景。这本书对复活的盼望(三,十二至十四篇)和对弥赛亚的期待(十七至十八篇)等,亦和法利赛人的观念相符,故此作者可能都属于主前第一世纪的法利赛党。主后第二世纪的基督教诗歌集──所罗门颂歌(Odes of Solomon),就曾将这十八篇诗编附于后。

{\Section:TopicID=138}乙 以亚兰文著作的伪经

  3. 禧年书(The Book of Jubilees 这本约于主前第二世纪后半叶写成的书,有许多不同的标题,如犹比理书,小创世记,摩西启示录,摩西遗训,亚当儿女传,亚当生平,七七年之书等。原因是本书以七个七年为纪年期。主要的是以摩西在西乃山获得启示,天使要他写出自创世至出埃及设立逾越节的历史。内容大部分是五经故事的复述,而风格却有些类似米大示,有些像是哈加达,有些则如哈拉卡,并特别着重族长们严格的遵守律法,强调与外邦人隔离,且要求恪守礼仪崇拜等律例,以保持犹太教的纯正。有些学者因此认定本书是出自一个法利赛人的手笔,用希伯来文写成。但现代学者大都鉴定是由爱色尼人用亚兰文写成的作品。

  4. 以诺一书(I Enoch 这本合共一百零八章而类似但以理书的启示文献,是由编者将主前二世纪至主前一世纪中叶的几本着作,照他自己的喜好而编辑成书。

  开端(一至五章)叙述恶人即将在世界末日的审判中受刑罚,义人要复活并在无罪和无穷的世代中得赏赐。

  卷一(六至卅六章)取自伪经挪亚书。形容堕落的天使混杂 神的众子与人的女儿交合(参创六14),并藉教导文明的艺术与手工而使人类败坏。以诺为堕落的天使代祷并得知他们末后的命运,又获光明天使的引导到世界各地去游览,甚至到阴间和公义的乐园等处。

  卷二(卅七至七十一章)述说三个比喻:(一)以天使、天使长和天上气象与星辰的秘密,讲述恶人即将受罚和义人即将获赏;(二)形容弥赛亚,那蒙拣选者,又称为人子的坐在他审判座上,向一切的人和天使宣告判语──义人复活得胜和恶人复活受刑。(三)进一步应许善恶要受报和显明天上的奥秘:乐园的量度,人子坐宝座,义人复活得穿荣耀的义袍,堕落的天使受罚。

  卷三(七十二至八十二章)讲述天上的众光体。以诺被形容为文字、数学和星象学的发明者。计年当以太阳(阳历)而不以月亮(阴历)为准。(作者大概是着重安息日的缘故,其阳历一年仅只三百六十四日)。末了的日子,日月星辰和大地都将有大混乱。但人的一切作为,连未来世代之人的命运,都已录在天上与星宿有关的册子上了。

  卷四(八十三至九十章)包含两个预言以色列未来的异梦:(一)因堕落天使带给人间的罪恶,世界将有洪水之灾。(二)在数算亚当至以诺的世代后,预言将来直至玛哈比的时代。用牛来象征列祖,以羊形容以色列人;兽和攫食的大鸟来表示外邦的逼害者。在末期,外邦人要来攻打犹太人,但他们要被地吞灭。新耶路撒冷要建立,存留的外邦人要归服,义人要复活,弥赛亚的国得建立,弥赛亚出现。

  卷五(九十一至一○五章)记述对义人的统治。从以诺起,将时间画分为长短不一的十期,即以诺、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圣殿、以利亚、堕落、义人得胜,世界毁灭,新天新地等时期。跟着就劝勉义人和谴责恶人,并将恶人所要受的刑罚和义人所要得的福,淋漓尽致的描写出来。

  结论(一○六至一○八章)的头两章述说挪亚的出生和预言罪恶增多,直至洪水的来临和弥赛亚的降世。末章重述义人与恶人的结局。

  从上述内容看来,可知犹太人伪经中的好几卷书受此书的影响极大。新约的福音书、启示录也受到影响甚深。犹大书十四、十五节且是直引以诺书而来。本书经翻成希腊文后,于主后约五百年译成埃提阿伯文,并赖此译本得保存全卷。故又被称为“埃提阿伯的以诺书”。埃提阿伯的阿比西尼亚教会,且曾将此书列入其旧约的正典中。

  5. 以赛亚殉道记(The Martyrdom of Isaiah)和以赛亚升天记( The Ascension of Isaiah 这本在主后第四世纪开始流传而合称为以赛亚升天记的著作,实际包含三部分:

  (一)头一部分(一1~三13a,五214)是以亚兰文写成的“以赛亚殉道记”。首章接列王纪下二十章十六节中所记的玛拿西的坏行,记述以赛亚在希西家作王第廿六年,预言玛拿西的大恶,并他自己将要殉道的事。二章至三章十三节讲及希西家死后,玛拿西离弃真神,以赛亚逃到旷野,假先知巴勒基拉(Belchira)控告他为说谎的先知,致被玛拿西所捕。五章二至十四节记述以赛亚被锯锯死。

  (二)第二部分(三13b~五1)原是以希腊文写成的“希西家遗训”。说明以赛亚预言基督将从第七层天降世成肉身,教训众人,受死后复活与升天,并预言教会将受到撒但的攻击和杀害,但主将再来且得胜那敌基督者,并领义人升入第七层天。

  (三)第三部分(六1~十一40)也是以希腊文写成的包含有诺斯底派幻影说的基督论;讲及以赛亚在异象中被天使提到第七层天,见到 神和知道基督将降世与耶稣联合,受苦复活和授予十二门徒使命,然后升天,坐在父的右边。以赛亚的灵重归地上的身体后,因讲述此异象而被玛拿西命人用锯锯死。

  后两部分明显的是主后第一世纪末至第二世纪初的基督徒的作品。第一部分则可能是以主前第二世纪玛喀比的不屈不挠之信仰为背景而写成的,其后在犹太社群和基督徒群体中,都曾被加以编修。现有的通行本是依据埃提阿伯文的译本而来的。

  6. 亚当夏娃生平(Life Adam and Eve 犹太人有很多经外著作描述亚当的故事,其中一部分流传下来的,经头一个希腊文编者误给“摩西启示录”(The Apocalypse of Moses)为标题,而拉丁文本则用“亚当夏娃生平”作书目。不过,这两本书却是取材于众多亚当书(Books of Adam)的一部分,因此有些部分相同,另些部分则不一样。若将两书合并来看,其内容可简述如下(括号内表明两书段落):亚当夏娃于堕落后悔悟前非,夏娃叫亚当将她杀死了,亚当却提议站于水中表示痛悔,撒但伪装光明天使来叫夏娃离开水中,却给亚当拆穿其假面具后,撒但解释其对人之敌意,乃起因于 神叫他们“敬拜”比他们后造,却照 神的形像所造的人(生平117段);该隐亚伯生,夏娃预先梦见亚伯之死,塞特和其它子女出世(生平1824段,启15段);亚当预告塞特,自己将被带到公义的乐园,并要告知更多将来的秘事(生平2529段);亚当患病,夏娃与塞特到乐园的生命树去取药油,却被凶恶野兽赶走。天使告知亚当必死,乃折回(生平3044段,启515段);众天使为亚当求赦(启3336段); 神允准祈求并向亚当宣赦(生平4647段,启37段);众天使埋葬亚当的祷告(启3839段);亚当与亚伯的葬礼(生平48段,启4042段);夏娃的死亡和埋葬(生平4951段,启4243段)。

  因为亚当夏娃生平的第二十九段暗示了第三圣殿,却没有提到圣殿被毁的事。故此,本书著作时间大概主前二十年至主后七十年之间。

  7. 摩西升天(The Assumption of Moses 这本约于主耶稣肉身在世时写成的书,实际是由“摩西遗言”和“摩西升天”两本书合并而成。除十章十二节这后加的语句外,并未提到摩西升天的事。作者是个虔诚和爱护圣殿而忠于律法的犹太人。以启示文学的手法,描述摩西临终前对约书亚的嘱咐,简略地告诉他以色列的终极结果。摩西预言以色列人将进入迦南,由士师、君王统治,王国分裂后将被掳到外邦七十七年,有些人将归回。十个支派将在外邦人中;归回的人将会受到邪恶君王(指西流古王朝)的管治,有些身兼祭司和君王的(指耶孙和门尼老斯),将转向外邦的神。有个不是祭司的傲慢王(指希律),要统治卅四年,比他的众子统治都较为长久,然后有位西方强国的君王,将会来胜过他们,烧毁圣殿的一部分(指罗马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瓦如斯于主前四年平定犹太叛乱的事)。此后,将有假称公义的恶王统治,极大的忿怒和报复将要临到犹太人,有位万王之王要来蹂躝他们,但有一个名叫大克苏(Taxo)的利未人将会忠于律法,和他七个儿子一同禁食等死。然而,天使米迦勒要来败坏魔鬼的作为,使天地变色, 神却高举以色列人到祂自己的居所,使他们见到仇敌遭报而喜乐。

  后面的一段,明显的是预言未来的事,因此无法确知所指;而前面的所谓摩西的“预言”,其实是历史事实,因此能知所指的是甚么。古教父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俄利根都曾指出,新约犹大书九节的话是出于这本摩西升天记。

  8. 以斯拉贰书(Ⅱ Esdras 此书在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和一五三九年出版的英文大圣经,均称之为以斯拉四书。但在一五六○年出版的日内瓦圣经和一六一一年出版的钦定本圣经,均用以斯拉贰书为名。本书包含三个不同的部分:(一)首两章是犹太基督徒以福音书形式的文字,约于主后第二世纪初,写出反对犹太人的观点;(二)第十五和十六章也是基督徒的增补。大概写在主后第三世纪的中叶,反映出新约圣经的主要观念。这两部分既不属于原有的以斯拉贰书,故不予讨论。(三)第三至十四章约写成于主后九十多年,有四个不同的段落如下:

  (子)作者撒拉锡(Salathiel),又称为以斯拉(或以拉丁切音为以斯得拉)的,自谓在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毁灭后第三十年,得见异象。头四个异象(三1~十59)都追问世界的罪恶与痛苦是怎样来的?如何解决?答案由天使长指出解决之道在来世,而不是现今的世界。

  (丑)第五异象(十60~十二50)是一个有十二翅膀,三头和八小翅膀的鹰,从海飞往地上。后有一吼叫狮子,宣告鹰被定罪和毁灭(鹰象征世界的各帝国,狮子是大卫家的弥赛亚)。

  (寅)第六异象(十三158)是海中出现一个人,飞上高山,口吐烈焰以消灭仇敌,然后此人聚拢和平军队在其四周。这人是 神的儿子,世界的救赎主,他用圣道护卫离散的支派和“余民”。

  (卯)第七异象(十四148)是以斯拉充满 神的灵,受命口授而由五个文士不断抄写,在四十天内写成九十四卷圣经。其中廿四卷是耶路撒冷被毁时失去的正典,要公开出版给那些配与不配之人阅读,剩下的七十卷却要秘藏,只让百姓中的智慧人阅读。

  9. 巴录启示录(Apocalypse of Baruch 这本约于主后一百年写成,并对以斯拉贰书加以维护,且在数据来源上有共通性的启示文学作品,又叫做“巴录二书”,用与次经的“巴录书”有别。本书因单靠主后第六世纪之叙利亚文译本以保存其八十七章之完整,所以又被称为“叙利亚巴录启示录”。全书内容可分为七段:

  (一) 神向巴录默示耶路撒冷快将被毁(一至八章)。

  (二)巴录为锡安悲伤,但 神告知这灾难为炼净百姓,使世界末日得以快临(九至廿章)。

  (三)巴录为此烦恼, 神告知要等到凡预定出生之人都生了,弥赛亚才在经过十二灾难期后出现,使世界有丰满的喜乐;但弥赛亚要重回天上,义人要复活,恶人要受刑(廿一至卅四章)。

  (四)巴录在异象中见一洪涌泉源毁坏巨林(列国),只有香柏树(罗马)独存,但亦被火焚毁,惟有葡萄树(弥赛亚国度)继续生长(卅五至四十六章)。

  (五)巴录祈祷使义人复活,并颂赞律法,因义人遵守律法;恶人要受报,因他们不遵守律法(四十七至五十二章)。

  (六)巴录在异象中见一朵云彩,交替地连喷六次黑暗和六次光明的水,然后都消失在弥赛亚国度中。巴录便被派以教导百姓有关末期的事,他也劝告百姓忠于律法(五十三至七十七章)。

  (七)巴录致信以色列被掳的九个半支派,劝勉他们遵守律法,因为报赏以色列和刑罚外邦人的时候,即将来到(七十八至八十七章)。末段也提到致信给在巴比伦的另两个半支派,但却没有写出其内容。

{\Section:TopicID=139}丙 以希腊文著作的伪经

  10. 阿立斯体亚书信(The Letter of Aristeas 这本包含三百二十二节而篇幅和约翰福音差不多长的小册子,是根据主前第三世纪翻译律法书为希腊文的历史而在主前第二世纪伪造的著作。作者自称为埃及多利买二世非拉铁夫(Ptolemy Philadelphus, 285247 B. C.)手下的大臣,写信给其兄弟斐罗克拉特(Philocrates),报告七十二译本翻译的过程。所以本书叫做“书信”。作者在书中虽自认为外邦人,并曾受差去耶路撒冷,但因其希腊文的拙劣和对约但河地理形势的无知,且在书中一再表示犹太宗教高于希腊哲学等看来,他必是居住于亚历山太的一个犹太人。全书内容可分七段如下:

  (一)给斐罗克拉特书信的引言(一至八节)

  (二)王室图书馆馆长德米丢(Demetrius of Phaleron)向多利买王献议翻译犹太律法书收藏于亚历山太(911),阿立斯体亚乘机要求王释放帝国中的犹太奴隶(1227),德米丢的建议细节(2833),多利买致函耶路撒冷大祭司以利亚撒(Eleazar)请派七十二名译士(3440),以利亚撒覆函告知译士名字(4150)。

  (三)阿立斯体亚往耶路撒冷,带王的礼物给以利亚撒(5182),耶京及近畿情况(83120节),以利亚撒对译士之尊敬及其为犹太律法在哲理上的辩护(121171)。

  (四)七十二译士带同金色书写的律法书皮卷到达亚历山太,受到多利买的热烈欢迎和尊敬(172181)。

  (五)一连七晚国宴,七十二译士各人智答一个王的问题,使朝中众人欢慕及获得王的赏赐(182194),阿立斯体亚强调其报告之真实性(295300)。

  (六)七十二译士在花乐斯岛(Pharos)各居住一室,于七十二天完成工作(301307)。译本获得亚历山太犹太人和王的接受与赞赏(308317),译士在王的感谢和厚赏下回程(318321)。

  (七)结语(322)。犹太哲学家斐罗和历史家约瑟夫,均曾依此书信提及此七十二译本的来历。斐罗甚至说他们闭门各自译成的经书,竟逐字相同,故认为是灵感的作品。主后第二、三世纪的古教父,也多有采用这故事,且误将翻译律法书说成为翻译全部旧约,以致极度提高这实际到主后一三○年,才全部完成的七十士译本的身价。

  11. 西婆的神话(Sibylline Oracles 希腊文的 Sibylla,原含“神意”或“智士”之义。主前约五百年,住在以弗所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ca. 530470 B. C.),已经提到这种类似巫婆的“女先知”。她们为人祈祷亦代神说话,并将神谕写下,让人有难题时可到这些神谕中去找寻数据作解答。罗马帝国将这些文件放在诸神庙,甚至要多至十五个人来作管理,藉使国家遭遇天灾人祸之时,可在其中找到行事的指示。主前第二世纪,犹太教亦利用这样的神谕来宣传唯一神论。主后第二至第五世纪,基督教亦有人编纂一些蕴含教义的西婆神谕,藉以证明外邦“智女”亦曾预言基督的降生和救世之道。这些神谕,都是用预言文体和启示文学的形式写出;现知集成专册的有十五卷之多,但仅其中的第三至第五卷与旧约有关。第三卷约写成于主前一四○年,除了后来增添的材料外,主要是以预言式的叙事文体讲论从洪水到弥赛亚王国的世界史。其中也渗杂对犹太教的赞赏和对拜偶像的贬言,以及预言末世的事。第四卷约辑成于主后一百年。除了提及薛西(Xerxes, 486456 B. C.),亚历山太大帝和罗马人将毁耶路撒冷的预言,以及尼罗(Nero, 3768)逃越幼发拉底河与归回等事外,也有一劝人悔罪的讲章。第五卷大概写成于主后七十年之后。主要提到罗马的历史和犹太人对埃及人及其偶像崇拜的攻击。

  12. 玛喀比传第三卷(Ⅲ Maccabees 这本约于主前三十年前后,由一个住在埃及亚历山太的虔诚犹太人所写的书。其实完全和玛喀比无关。全书三篇故事都是讲及多利买四世斐罗柏多(Ptolemy Philopator, 221203 B. C.)与犹太教的争斗;

  (一)头一个故事(一1~二24)叙说多利买在战胜安提阿哥三世(Antiochus Ⅲ)后,企图闯进耶路撒冷的圣殿。经公众的抗议和大祭司西门的祷告后,多利买王晕倒了。他清醒后凶言恫吓而愤然退回亚历山太去。

  (二)第二个故事(二2533)是多利买要所有侨居埃及的犹太人到王殿去献祭,否则便开除公民籍而列入奴籍,并以希腊的生殖神与酒神的印记灼在身上。但只有少数犹太人服从此谕,大多数人都以行贿避免入奴籍,并与失落信仰的犹太人断绝来往。

  (三)第三个故事(三至七章)是多利买残暴地,要埃及国内所有的犹太人,集中到亚历山太附近的马戏场,在那里处决。但因没有足够的纸笔,四十天后仍未查清户口。其后王要以醉象群来践死犹太人,却一连两天未能成功。首天是王睡觉不醒,第二天却是完全忘记此事。其后,当这事正要执行时,祭司以利亚撒祷告后有两个天使降下来,惊使象群倒退踏死许多埃及军兵。王于是在惊惶中悔改,不但释放犹太人,且供给整周的筵宴,又准许他们杀害不忠于信仰的犹太人。此后犹太人又整周举行庆祝宴会,且每年在此节日举行纪念。

  13. 玛喀比传第四卷(Ⅳ Maccabees 这本约在主后十八至卅七年,由一个熟稔希腊斯多亚派哲学的犹太人所写的一篇哲学论文,是想把哲学中的理性,融和在忠于律法的敬虔中。作者将摩西律法等同于自然律,并将理性显示为宗教的智能。全书共有十八章,内容如下:

  (一)引言(一112)。

  (二)哲学名词定义(一1330a)。

  (三)用旧约的历史人物,约瑟、摩西、雅各、大卫等为例子,以表达他的哲学与训诲(一30b~三18)。

  (四)用玛喀比时代的人物,以利亚撒及其七位兄弟和他们的母亲之殉道事迹,来证明在律法中获得教训的智慧(三19~十七6)。

  (五)总结此种信仰的含义和建议将之铭刻在殉道者的墓碑上(十七7~十八6)。

  (六)母亲教子的训词(十八719)。

  (七)结语和三一颂(十八2024)。

  主后四世纪,好些人认定本书为约瑟夫所写。现在的学者,却多主张作者是居住在埃及的亚历山太,或叙利亚的安提阿之一位犹太学者。

  14. 以诺贰书(Ⅱ Enoch 这本约于主后第一世纪中叶,由住在埃及说希腊话的犹太侨民,假托以诺之名写成的书,又叫做“以诺神秘书”,或“斯拉夫文以诺书”。因为现存完备的版本是斯拉夫译本。全书共六十八章,内容概要如下:

  (一)天使的异象和以诺向儿女道别(一至二章)。

  (二)以诺被提到第七层天上悠游(三至廿一章)。

  (三)创造的启示和由亚当至洪水时代的历史(廿二至卅八章)。

  (四)以诺对儿女们的教训与安慰(卅九至六十六章)。

  (五)以诺升天及其生平回顾(六十七至六十八章)。

  15. 希腊文巴录启示录(Greek Apocalyse of Baruch 这本约在主后第二世纪,由饱受希腊教育的犹太人所写的书,明显的曾被基督徒加以修改,用以儆告尚未悔改的犹太人,并劝勉基督徒对犹太人忍耐。全书共十七章。内容概要如下:

  (一)巴录埋怨 神容许尼布甲尼撒毁耶路撒冷,天使却叫他注意 神要向他显示更多的奥秘事(一章)。

  (二)天使引导巴录游历五层天,并得见 神的奇妙(二至十六章)。

  (三)巴录被导回原地,劝勉众兄弟荣耀 神(十七章)。

 

叁 正典的区分与订立

  因为有许多冒名作品出现,加上一些基督徒所写的福音书问世,以及那些住在亚历山太的犹太人,因对圣地仰慕和爱国情操的驱使,而将凡是从希伯来文,或亚兰文译成希腊文的著作,都认为是由灵感写成的 神的道,就促使犹太的拉比们,要确立正典的范围。

{\Section:TopicID=141}一 正典的含义

  正典在希伯来文为 Qaneh ,原义是芦秆或苇竿(参看结四十3)的意思,古代犹太人用芦秆作量度的工具,因此,转意就成了“行动的规则”。使用在宗教上时,便变成“信仰的准则”了。英文的 Canon (正典),原是从拉丁文字母搬过来的。拉丁文 Canon 却是希腊文 Kanon (杖、竿、规则、标准)的切音。起初使用正典这词,是表明被列在名单里面的经卷,乃属启示的真理,是 神的道。其后,正典就成了圣经的代名词:不是正典就不是圣经,因此也不是出于 神灵感默示的道了。

  犹太人和基督徒都知道,旧约正典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乃是经过以下三个不同阶段的:首先是有人将他所感受的,以文字表达出来;其次是由人加以编订、搜集、抄录成册;末后经过多人的喜爱、公认,又获会堂和公众聚会的诵读,以致得到会议的接受,才采纳称为正典。这些过程,表面上虽然都是人的作为,但在信仰的实质上,却认为是出于 神的引导,是圣灵启示的结果。

   神的启示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管道。祂能“面对面”与人说话(参出卅三11);也可以藉着异象(王上廿二1922;伯四1216;赛六113)或梦(创二十3,廿八1117),将祂的旨意向人表明;亦可使祂的灵进入先知的心,藉他们的口说话(结二25;摩三8,七1417);更得由人向 神求问而获得神谕(oracle,请参“一 诗体文──神谕”{\LinkToBook:TopicID=117,Name=丙 神諭})。

  犹太教坚信全部旧约正典都是上主的神谕,是 神所默示的。拉比们甚至申言,有七种东西是在创世之先就已受造,就是律法、悔改、乐园、地狱、荣耀的宝座、天上的圣殿和弥赛亚的名。律法既是先于世界的,当然就比其它经卷更为重要。因为律法是 神自己右手的工作(申卅三2),旧约的其它经卷却是藉着人而写成的。为这原因,凡否认律法是出于神的,将受地狱的永刑;凡想废弃律法任何一点的先知,将被置死。

  犹太人虽然将旧约正典区分为律法(Torah)、先知(Nebhiim)和著作(Ketubhim)(后者按希腊文 Hagiographa,又称为圣卷),却以律法为中心,其它的经卷只是律法的附录。若无律法上清楚证明,任何法制上的决定都不能仅凭先知和圣卷的话算准。虽然如此,犹太人仍然接受先知和圣卷为律法的注释,并承认它们是出于 神灵感的著作。然而,这“灵感”在有些犹太拉比的解释中,却认为先知和圣卷早已在西乃山向摩西启示了出来,而由摩西“传统”流入那些作者的心中。因此,严格的说来,犹太人之正典的含义,就只是律法而已。

 

二 正典的区分

  旧约的正典,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区分法: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区分法。在大原则上,两者都同样区分为律法、先知和圣卷三项。但在内容上,两者却有极大的差别。

{\Section:TopicID=143}甲 希伯来文旧约的区分法

  希伯来文旧约的区分,大致上有以下三种:

(一)一般的画分(合共廿四卷)

 

律法

 

1. 创世记, 2. 出埃及记, 3. 利未记, 4. 民数记,
 5. 申命记。

 

先知

前先知书

6. 约书亚记, 7. 士师记, 8. 撒母耳记, 9. 列王纪。

 

 

后先知书

 10. 以赛亚书, 11. 耶利米书, 12. 以西结书,
13. 十二小先知书。

 

圣卷

诗歌

 14. 诗篇, 15. 箴言, 16. 约伯记。

 

 

节期五卷

17. 雅歌(在逾越节诵读),

18. 路得记(在五旬节诵读),

19. 耶利米哀歌(每年四月初九日,纪念耶路撒冷城被巴比伦人攻破时哀诵),

20. 传道书(住棚节诵读),

21. 以斯帖记(普珥日诵读)。

 

 

预言

22. 但以理书。

 

 

历史

23. 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 24. 历代志。

(二)他勒目(见 Baraita B. B. 14b)的画分

 

律法

1. 创世记, 2. 出埃及记, 3. 利未记, 4. 民数记, 5. 申命记。

 

先知

 6. 约书亚记, 7. 士师记, 8. 撒母耳记, 9. 列王纪, 10. 耶利米书, 11. 以西结书, 12. 以赛亚书, 13. 十二小先知书。

 

圣卷

14. 路得记, 15. 诗篇,16. 约伯记, 17. 箴言, 18. 传道书, 19. 雅歌, 20. 耶利米哀歌, 21. 但以理书, 22. 以斯帖记, 23. 以斯拉记(包括尼希米记), 24. 历代志。

(三)约瑟夫的画分

 

律法

1. 创世记, 2. 出埃及记, 3. 利未记, 4. 民数记,
5. 申命记。

 

先知

6. 约书亚记, 7. 士师记和路得记, 8. 撒母耳记, 9. 列王纪, 10. 历代志, 11. 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 12. 以斯帖记, 13. 约伯记, 14. 以赛亚书, 15. 耶利米书和耶利米哀歌, 16. 以西结书, 17. 小先知书, 18. 但以理书。

 

对 神的歌颂和对人的教训

19. 诗篇, 20. 雅歌, 21. 箴言, 22. 传道书。

  这三种画分法中,惟一完全相同的是律法书。因为犹太人认为,律法是一点一画都不能更改的。他勒目不同于一般的画分。主要有两方面:(一)先知书不分前后,并将大先知中的以赛亚书放在最后;(二)掉乱了圣卷的次序,并将路得记排于篇首。这两种做法,极可能与反对基督徒的观念有关联,因为基督徒着重以赛亚书有关基督的预言,且按传统画分旧约圣经(参路廿四252744)。约瑟夫的排列法与一般的画分不同,是受到七十士译本不理传统的三项画分法之影响;将廿四卷缩为廿二卷,是因希伯来文只有廿二个字母,为便于使用希伯来文字母编写卷号的缘故。

{\Section:TopicID=144}乙 希腊文旧约的区分法

  希腊文旧约圣经之译成,原先主要的目的是为分散各地之犹太人使用。但在巴勒斯坦本土的犹太人,仍然使用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圣经。不过自从主前六二一年修理圣殿时,发现申命记这本律法书以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就将 神所默示写成的圣经和人的著作,作严格的区分。传统上,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认为全部旧约的正典,已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代(主前四百多年),由犹太拉比大会(Great Synagogue)给予完成了。但在亚历山太居住的犹太人,自从主前第三世纪后半叶,将律法书译成希腊文后,就把凡从巴勒斯坦输入而翻为希腊文的著作,都认为是 神灵感的道。这固然是爱国爱乡的情深所使然,也因此而忽略了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把“启示”止于以斯拉和尼希米时代之说。故此,亚历山太的犹太人的正典,就包括了许多令人认为旁经的书卷在内。为这原因,在拉比亚及巴(Akiba, ca. A.D. 50132)的领导下,七十士译本于主后一三○年为犹太教明令禁用。亚及巴的学生本都的亚居拉(Aquila)按希伯来文字句直译的希腊文版本,就在犹太人中大大流行。亚居拉译本的画分法,当然就和希伯来文圣经的一般画分法相同。

  七十士译本原本是亚历山太的犹太人日用的圣经。今天所存的最早抄本是梵帝冈抄本(主后第四世纪)和亚历山太抄本(主后第五世纪),而且都是基督教会的抄本。但从这些抄本中,亦可推知在七十士译本被犹太教禁用前,其画分法和次序大概如下:

 

律法

1. 创世记, 2. 出埃及记, 3. 利未记, 4. 民数记, 5. 申命记。

 

历史

6. 约书亚记, 7. 士师记, 8. 路得记, 9. 撒母耳记, 10. 列王纪, 11. 历代志, 12. 以斯拉续编卷上, 13. 以斯拉贰书(即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

 

诗歌和训诲

14. 诗篇, 15. 箴言, 16. 传道书, 17. 雅歌, 18. 约伯记, 19. 所罗门智训, 20. 传道经。

 

故事

21. 以斯帖记(和补篇), 22. 犹滴传, 23. 多比传。

 

先知

24. 十二小先知书, 25. 以赛亚书, 26. 耶利米书, 27. 巴录书, 28. 耶利米哀歌, 29. 耶利米的书信, 30. 以西结书, 31. 但以理书(和补篇)。

 

记述

32. 玛喀比传上卷, 33. 玛喀比传下卷。

  主后第四世纪末叶翻成的拉丁文武加大圣经,也是仿照这七十士译本的编排,但将十二小先知书放在但以理书之后。其后,西方各国文字的译本亦照此次序而稍加更改。至十九世纪排除次经于正典之后,才奠定像今日中文圣经中的编排次序。

 

三 正典的订立

  旧约正典三十九卷(犹太教计算法廿四卷)的订立,是在主后约九十年,犹太拉比们在雅麦尼亚(Jamnia)举行的会议上才决定的。雅麦尼亚又称雅比聂(Jabneel),是巴勒斯坦的一个城镇,在耶路撒冷于主后七十年被毁后,为犹太人的文化中心。当时因为巴勒斯坦充塞着很多启示文学的作品,和基督教的作品,一般犹太人,特别是讲希腊话的犹太人,无法分辨哪些才是 神的道,哪些不是 神的道。所以拉比们在经过研讨争辩后作出了最后的决定。不过,这决定仅关涉前述一般画分法中的圣卷而言。至于律法和先知,犹太人早于数世纪前已有了定案。

  正如一般的文明古国一样,犹太人于很早以前就存有一些记叙他们先祖英雄事迹的诗章(Epic),和训言。因为以色列人重视宗教,所以主前第八世纪的一些先知的讲论,也得以流传后世。但在主前第七世纪以前,并没有所谓正典观念的存在。虽然没有正典的观念,先知的教训却受到极端的尊重。到约西亚王十八年(主前六二一年),因为修理圣殿而发现律法书,由大祭司希勒家交给书记沙番,沙番念给王听,王就撕裂衣服,向 神哭泣哀求,并招聚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众长老来,与他们立约要遵守这律法书上的话(见王下廿二3~廿三3)。因为王与众民的立约,是一件关涉律法书的问题,这才开始了圣经正典的观念,这也是律法正典的开端。不过,当时所说的律法书,并不是全部律法的五卷,乃是现今申命记的一部分。到以斯拉、尼希米回国以后,(主前第五世纪),才将古代的诗章、训言和一些先知的讲论,正如他勒目所说的,由犹太的拉比大会(Great Synagogue)编订成为五经(创、出,利、民、申)。因为最早认为是正典的律法书──申命记,是先知讲论的形式,且托最伟大的先知摩西的名而写成(参看申一1,五1,十八1519),所以五经被称为“摩西的律法”,并存留着“启示是从摩西起到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代止”的传统,且要求不能加添和减少了(申四2)。

  这意思就是说,律法的五卷经书,最迟在主前四百年,已经编纂完成。因为犹太人的正典是以律法为中心,而后世的正典却包含先知和圣卷,以致后世的犹太人就讹传着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代,全部旧约正典都已完成了。

  这意思并不是说,在以斯拉尼希米的时代没有先知书和部分圣卷的存在。事实上,前先知书的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按照列王纪下廿五章廿七至廿九节的话来看,可能在主前五百五十年前后就已编纂完成了。因为列王纪最后所记的约雅斤的“抬头”,是在约雅斤被掳后卅七年,即主前五六一年。四卷后先知书(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十二小先知)的主要部分,也必已流通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代,因此才有启示到他们那时代为止的说法。不过,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时代,犹太人特别着重律法,而用前先知书来夸耀他们先祖光荣的历史,并以后先知书来盼望更佳的未来。

  先知书在以斯拉尼希米的时代尚未被列为正典,有很多的事例可资证明。被列为正典的就不能增减其内容或纂改其字句。而前后先知书均在主前四百至二百年间,有后人不照历史事实地加笔和给圣卷作者不依其内容字句引用的迹象。例如,在夸耀先祖光荣历史的方面,便对大卫作刻意的尊崇,甚至不按历史事实的加入大卫把歌利亚的头拿到耶路撒冷(撒上十七54),而大卫攻取锡安的保障立耶路撒冷为京都却是他作全以色列王以后的事(见撒下五6以下)。又如,约于主前三百至二百五十年间写成的历代志,尚可随意夸大大卫为建圣殿储备的金银材料(见代上廿二13,廿九37);在前先知书,大卫杀了亚兰七百辆战车的人(撒下十18),而在历代志就变了七千(代上十九18);在前先知书,大卫核点的兵员,以色列有八十万,犹大有五十万(撒下廿四9),而在历代志就变成一百一十万和四十七万(代上廿一5)。在盼望更佳的未来方面,以斯拉尼希米的时代以后,犹太教对敌视外邦人,和渴望弥赛亚来临,都至为深切。这就是在大先知书中对列国的预言(参赛十三至廿四章;耶四十六至五十一章;结廿五至卅二章、卅八至卅九章),可发现后人加笔的原因;小先知中说到上主要倾其忿怒在外邦人身上时(例如:珥三121;俄1516;番二415;亚十四121)亦有在主前四百年之后的加笔。

  大概在主前第四世纪的末叶,因着先知之预言的静息,便有人出来搜集先知的著作。经过约百年时间的流传编订,以及会堂的诵读与接受,前后先知书在主前二百年必已被公认为正典了。因为在主前一九○年至一八○年间写成的传道经,已把第二以赛亚认作是以赛亚书的一部分(经四十八2425),将十二小先知合为一卷(经四十九10)。但以理书因为是在主前一六四年左右写成的,因此就没有机会被列入先知书中了。故此,主前二百年以后的圣经正典,就是“律法和先知”了(参看太五17,七12,十一13,廿二40;路十六16;约一45;罗三21等)。从新约中,我们亦可推想到,在主前二百年至主后三十年之间,会堂礼拜的诵读,变成了不单是律法,而是律法和先知了(徒十三1415;参看路四1619)。

  律法和先知于主前二百年以前,被订立为正典之后,并不排除其它的经书可以作为正典,传道经的作者不但提到诗篇、箴言、约伯记、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等书,亦有希望他自己的著作──传道经,能被列入正典之内(参看经廿四3334)。传道经于主前一三○年被翻成希腊文时,在序言中就多次使用律法和先知,以及“其它跟着的书”,或“其它列祖的册籍”,或“其它的书”等语句。我们无从知道这“其它跟着的书”是甚么。这可能是包括传道经中所提过的诗篇、箴言、约伯记、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等在内。约于主前一百年写成的玛喀比传上卷,不但引用诗篇七十九篇二至三节的话(见玛上七17),也将但以理书视为灵感的著作来引用(见玛上二5960)。因为主前一六五年十二月廿五日,犹太玛喀比洁净圣殿和重新在圣殿中献祭,促使犹太人对耶路撒冷和圣殿的注视。故此与重建圣殿和圣城有关的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以及以圣城和圣殿为中心而写作的历代志,也自然的受到重视。节期五卷中的路得记和耶利米哀歌在主前第二世纪已普遍被接受了。雅歌、传道书和以斯帖记,特别是后者,一直都受到有些拉比的反对列为正典。然而,这些书却受到群众的喜爱。为这原因,这些书要迟至主后约九十年在雅麦尼亚举行的拉比大会中,才被正式承认为正典。──《中文圣经注释旧约绪论》